Notice:Shuanggou Liquor Cultural Tourism Zone Maximum daily carrying capacity 100000 ,Begin: 08:30-17:30
 
 

Liquor Culture

双沟历史沿革

Date:2017-10-30  【SIZE:B M S
双沟历史沿革
陈子兵
双沟地域濒临淮水,历史悠久。早在四、五万年前,就有“下草湾新人”在此定居,是江苏人类的发源地之一。夏商时期为九夷(淮夷)之地,西周时属徐国。春秋昭公三十年(前512),“吴灭徐,徐子章羽奔楚”,徐地遂属吴。后又属越、楚、秦国。战国秦时,今泗洪县南境置有徐县,即因原为徐国而得名。秦统一全国后,推行郡县制,双沟地域属泗水郡徐县。
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国(都彭城,治今徐州)。
西汉(前206—8)初年,地方区划实行郡国并行制:一部分郡县直属朝廷,另一部分分属诸侯王国。汉高帝五年(前202),双沟地属韩信楚国(都下邳,治今睢宁县北古邳镇)。翌年国除,改属刘交楚国(都彭城)彭城郡。景帝三年(前154),楚王刘戊谋反被诛,双沟地域属汉廷沛郡徐县。武帝元狩六年(前117),置临淮郡,原沛郡东部的僮、徐、睢陵(治今泗洪东南洪泽湖中)等县划属。在临淮郡所辖的29个县(侯国)中,可考的有20个,位于今泗洪地域的有徐县、睢陵、高平(侯国,治今泗洪县东南)3个。徐县为临淮郡治。双沟地域属临淮郡徐县。
王莽时,改临淮郡曰淮平郡、徐县曰徐调县。东汉复如旧。
东汉初,仍属临淮郡徐县。建武十五年(39)临淮郡改为临淮国,十七年后复为汉郡。章帝建初四年(79),临淮郡全境属县并于下邳国,双沟地域属下邳国徐县。建安十一年(206),下邳国除为汉郡,属下邳郡徐县。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地方行政体系实行州、郡(国)、县三级制。
三国时,属曹魏徐州(治下邳)下邳郡徐县。西晋初仍属徐州下邳郡徐县。太康初,下邳郡又复为国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徐州条言:“太康元年(280),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(治盱眙,今盱眙县东北)。”双沟地域又属临淮郡徐县。元康七年(297),分临淮郡置淮陵郡(治淮陵县,今明光市潘村镇南临女山湖高地上),徐县隶之。双沟地域属淮陵郡徐县。永宁元年(301),又改淮陵郡为国。徐县又属淮陵国。永嘉(307-312)年间,石勒起兵攻晋,徐县沦没石氏。
西晋灭亡后至秦晋淝水之战(383)前,双沟地域先后属后赵、前燕、前秦。淝水之战后归属东晋。东晋“义熙七年(411),始分淮北为北徐州,淮南但为徐州” ,双沟地域属北徐州(治彭城)。
南北朝时期,双沟地域为南北双方战争争夺之地,所隶政权更替较为频繁。
刘宋武帝永初二年(421),改北徐州为徐州(仍治彭城)。后地入北魏,仍属徐州。萧梁时,改北魏南徐州(治宿豫,今宿城区郑楼镇古城村)曰东徐州,双沟地域属之。东魏又改东徐州曰东楚州。后北齐取代东魏,北齐东楚州置有高平郡,高平郡领有高平、朱沛2县。高平郡和高平县均治大徐城(治今泗洪县南境)。双沟地域属东楚州高平郡高平县。
陈太建七年(575),改东楚州为安州。北周建德五年(576),改安州为东楚州,“又并朱沛入高平”,高平郡只领有高平1县。“周宣帝大象二年(580),改东楚州为泗州(仍治宿豫)。”双沟地域属泗州高平郡高平县。
隋开皇三年(583)罢郡。废高平郡,以州统县。“开皇十八年(598),高平县更名徐城。”盖因古之大徐城而名之。大业三年(607)改天下之州为郡,泗州亦改为下邳郡。即双沟地域先后属泗州高平县(徐城县)、下邳郡徐城县。
唐武德四年(621),复下邳郡为泗州。武周“长安四年(704),分徐城南界两乡於沙塾村置临淮县,南临淮水,西枕汴河。”沙塾村,即今盱眙淮河对岸淮河镇城根村。开元二十三年(735),泗州自宿预(武德二年宿豫改)移治所于临淮县,临淮遂成为泗州的附郭县(县治与州治置于同城)。
玄宗天宝元年(742)改州为郡,泗州改为临淮郡。肃宗乾元元年(758)郡复改为州,临淮郡复为泗州。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言:徐城县境有淮水、永泰湖(今溧河洼)、大徐城和徐君墓。徐城县在北,临淮县在南。整个唐代,双沟地域属泗州(一度改称临淮郡)徐城县辖地。五代十国时期,泗州徐城县先后属吴、南唐和后周。
北宋“建隆二年(961)省徐城县为镇,入临淮”,即徐城县降为镇,并入临淮县。“景德三年(1006),移临淮县治徐城驿”。徐城驿,即今泗洪县东南临淮镇。正如康熙《泗州志》宋临淮县条言:“徐城驿,今有隍庙,称临淮镇。” 《泗虹合志》亦言:“徐城驿,在旧治(盱眙淮河对岸泗州)北六十里,今为临淮堡。”
北宋政区实行路、州、县三级制,泗州属淮南(东)路。双沟为淮南(东)路泗州临淮县辖地。
成书于宋神宗年间的《元丰九域志》载:“临淮,州北六十里。六乡。青阳、徐城、安河、十八里河、翟家湾五镇。” 此时虽无双沟镇建制,但从当时文人的诗作来看,双沟作为地名已经出现。如诗人陈师道(1053—1102)在《隐者郊居》诗中有“高斋缭绕度双沟,老气轩昂盖九州”语,文中的“双沟”即今双沟镇。这是古代文献资料中关于“双沟”地名的较早记载,说明最迟至北宋时已有双沟之名。
南宋与金时,随着泗州成为双方对峙的前沿,双沟在宋金政权中也多次易手。
绍兴十一年(1141),宋金达成和议,东部疆界即以淮河中流为界。淮北泗州临淮县属金,双沟亦归金。后南宋曾于绍兴三十一年(1161)、开禧二年(1206)两度收复。旋不久,双方又重定和议,疆界仍与绍兴时同。金承袭北宋的路制,泗州先属山东西路,大定六年(1166)后改属南京路。
金天德三年(1151,即宋绍兴二十一年),析临淮县地置淮平县,治泗州城西20里(今盱眙县兴隆乡黄岗村一带),后更名为盱眙县。金明昌六年(1195),因淮南宋置有盱眙军,故淮北盱眙县复改曰淮平县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泗州条言,泗州共辖有6镇,其中临淮县有安河、吴城、青阳、翟家湾4镇。此时亦无双沟镇建制。从双沟的地理方位看,在析临淮县地置淮平县后,双沟应属淮平县辖地。亦即双沟属金时期,先后属山东西路泗州临淮县(淮平县)、南京路泗州淮平县。
宋端平二年(1234)金亡,淮北泗州及临淮、淮平2县归属南宋。“德祐二年(1276)泗州入于元。”双沟亦归宋、入元。至元十七年(1280)泗州改隶淮安路(治山阳)。至元“二十一年(1284),并淮平入临淮。”同时,临淮县治也“复还旧治。”即县治在元初又由徐城驿迁回至州城,仍为泗州治。元朝行政区划为省、路(府)、州、县制,双沟先后属江淮行省、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泗州临淮县。
明太祖丙午年(1366),泗州属淮安府,吴元年(1367)属临濠府。洪武二年(1369)升泗州为直隶州,直隶南京。四年二月又还属临濠府,降为散州(隶属于府的州)。泗州的附郭县临淮县也于“洪武四年二月癸酉(1371.3.6),裁入同城之州。”临淮县域成为泗州“本州”(即泗州属县外的直属区域)。至此,双沟亦属泗州本州。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,七年再改为凤阳府。即洪武七年后,双沟隶属南京(亦称南直隶)凤阳府泗州。
明朝时双沟时已称为镇。万历二十七年(1599)编纂的《帝乡纪略·舆地志》对双沟镇地名的来历是这样说的:“东西二沟,中夹街市,因以名镇。”上书又言,在泗州本州范围内共有义市(今管镇)、双沟、上塘、临淮、半城和青阳等10个镇。其中青阳镇居民有八九十家,上塘、半城两镇居民均一百余家,而双沟镇居民则达三百余家。此载说明,时双沟镇人口稠密,商业繁华,为泗州第一大镇。
清初沿明制,仍属凤阳府泗州。顺治二年(1645)改南直隶为江南省,康熙六年(1667)改江南省西部设安徽省。双沟属安徽省凤阳府泗州。
康熙十九年(1680)淮水决堤,泗州城没于水,州治寄寓盱眙境,但择址建城刻不容缓。何处建署,或议撤五河为州治;或请在州境双沟或包家集建城设治,但“旋议旋止”,“迄无成局”。此间,州署也曾一度迁治双沟办公。乾隆《泗州志·名宦志》言,“康熙四十七年(1708)州署侨寓双沟”,时知州梅健在双沟“劝课农桑,以礼让为治,风教振兴,士民各安为业”。
雍正二年(1724)升泗州为直隶州,隶安徽省,双沟属安徽省泗州直隶州。
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安徽巡抚尹继善上疏,认为“原定之双沟地方,向来常有水患,此外亦无高阜可建之地”。州治“寄居盱眙以来,官民相安已久,且泗城本在州之极南,相距盱眙二里,中隔一河,济渡甚便”。议请“将泗州即于盱眙驻扎”。同时泗州知州王如玖以“州境辽阔,双沟镇地扼淮湖,私盐出没,奸匪潜匿,止外委把总一员未能弹压”为由,建议“移州同署于双沟镇,以便巡查”。“且就谢家沟河工五十里,伏秋两汛,得以就近保护”。吏部准之,拨银万余两在盱山之麓兴建衙署、监库;“将州同(知州的佐官)、外委把总(低级武官)分驻州境之双沟镇”。
州同署建在双沟镇街北,有大门三间、大堂三间,内宅三间、厢房六间。州同由直隶东鹿人裴澜担任(咸丰年间州同署毁于贼寇,光绪年间寄署于二圣宫)。
乾隆四十一年(1776),淮泗又遭水患,继任巡抚闵鹗元,查赈到泗盱二境,认为建署盱眙并以之为附郭绝非“立国安民”之策;同时又对原议之双沟进行考察。认为双沟居州境之中,如建城于此,既“可居中控驭”,“亦无雍塞冲突之患”,然因“该处居民不及万户,似尚不足以成方州重镇”。次年,闵氏上《裁虹并泗奏疏》,建议“将虹县一缺裁去,一切版图民赋均归并泗州管理。”三月庚午(4.11),清廷徙泗州州治于凤阳府属之虹县(治今泗县城),并裁虹县入之。”同时,添设州判一员驻于半城镇,由寿阳人霍殿鳌担任,负责“巡私缉匪,兼管水利”。至此,泗州幅员有所扩展,本州扩大,双沟仍属泗州本州。
从以上内容亦知:康熙年间,泗州州治曾一度侨治于双沟镇。乾隆二十四年后,双沟镇又成为州同署和外委把总驻地,直至清末。
民国元年(1912)废除府州建置,泗州更名为泗县,双沟属安徽省泗县。泗州自北周大象二年建州至民国元年废州为县,计存在了1332年。期间治所多次迁徙,州名也略有变化,但双沟地域始终为泗州辖地,是名副其实的泗州“腹地”。
民国初期,双沟属泗县二区。二十四年(1935)双沟镇为三区区署驻地。抗战时期,中共在双沟罗岗村建立泗南县,隶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。1949年4月29日,泗洪县正式建立,隶属皖北行署宿县专署。52年,隶属安徽省宿县专区。1955年3月,泗洪县划属江苏省淮阴专区,1983年隶属淮阴市,1996年隶属宿迁市至今。双沟均隶属之。
1949年泗洪建县时,双沟镇属双沟区。1957年撤区并乡,称双沟乡。1958年成立双沟人民公社,1965年恢复镇建制。1968年成立双沟公社革命委员会。1981年成立双沟镇,1989年双沟乡与之合并,仍称双沟镇。2012年10月1日,以“一镇两乡”为主体的双沟新城正式挂牌成立。